治療項目

骨刺

治療項目

1名80多歲的老先生罹患骨刺多年,曾嘗試多種療法仍無法改善嚴重疼痛,家人考量到患者年齡和身體狀況,不願冒險開刀,後續經過張賜興醫師骨刺治療2周後,無須旁人協助便已能自行從三芝搭車至新莊就診。

不只有年紀大,長期久站、久坐或姿勢不正確,都是常見的骨刺成因,而初期骨刺症狀大多不明顯,一旦骨刺壓迫到神經,就會讓人坐立難安,如果因長骨刺遲遲無法改善,而倍感困擾者,不妨至佑德中醫位於蘆洲、迴龍、新莊、板橋、泰山的診所,接受骨刺中醫新北治療。

3大骨刺原因與類型勿輕忽

骨刺是指骨骼表面因長期受到慣用部位的擠壓或拉扯,引起骨質增生形成的突起,是1種身體對骨骼損傷自行修補而產生的尖刺狀骨質產物,這種現象通常發生在關節周圍,像是脊椎、肩膀、膝蓋等部位,骨刺原因常與正常老化、姿勢不良造成的慣性擠壓、其他關節疾病有關,其中以老化最為常見,主要好發於50歲以上患者,而老化所引起的關節受損也稱為退化性關節炎。

如果患者在日常活動中,因為長期以不正確的姿勢或過度使用某個部位,使得相應的骨骼受到持續性擠壓或拉扯,造成骨骼磨損並失去彈性,便會刺激骨質不正常增生,而形成骨刺。另外,骨刺類型大致上也可依據生長部位分為以下3種:

(1)膝關節骨刺:在膝蓋上增生的骨刺會使人做某些動作如伸腿、彎腿時有疼痛感。
(2)脊椎骨刺:骨刺生長在椎骨上,會使脊髓的空間變狹窄,進而擠壓到脊髓或神經根,使得四肢產生無力或麻木感。
(3)髖關節骨刺:在髖關節上增生的骨刺會讓患者產生疼痛感,並造成活動不良、走路一跛一跛。

骨刺症狀與好發族群

由於骨刺原因與關節退化、骨骼磨損有關,好發於中老年人身上,不過,當某些關節過度使用或使用的姿勢不良,年輕人也可能長出骨刺,通常從事粗重工作、體重過重、運動過度、久坐或久站、曾因骨折或韌帶受傷、營養不良、基因缺陷等,會較一般健康的年輕人更容易生長骨刺。

大部分的骨刺不會有任何不適症狀,但是當骨刺壓迫到脊椎或神經時,便會產生相對應的骨刺症狀,若脊椎受到壓迫,就會有四肢僵硬或活動不良的感覺;當神經受到壓迫時,則會出現四肢麻木和針刺感,嚴重甚至可能會使肌肉萎縮或變得無力。具體而言,依據骨刺生長的部位,可能會出現以下相對應的骨刺症狀:

1.腰椎骨刺:可能會出現腰痛、下背痛、腰椎僵硬或下肢麻木感。
2.頸椎骨刺:可能引發肩頸痠痛、上肢僵硬或麻木感。
3.膝蓋骨刺:容易出現膝蓋腫脹、膝蓋彎度受限、活動時膝蓋痛。
4.髖關節骨刺:活動或長時間站立會感到疼痛、行走困難或步態不穩。
5.手部或足部骨刺:易引發局部疼痛或變形。

骨刺治療方法有哪些? 骨刺中醫如何治療?

骨刺治療的方法從西醫的角度來看,可分為藥物治療、復健治療和手術治療。藥物治療多以減輕疼痛、舒緩症狀的止痛藥、消炎藥、肌肉鬆弛劑等為主,僅能達到暫時舒緩疼痛的效果;復健治療則包括熱敷、超音波、電療、頸椎牽引術,目的在於促進血液循環、減輕肌肉負擔、消除疼痛;最後是手術治療,較具侵入性,並非所有人都適合手術,且術後還需一段復原期。

張賜興醫師說明,有別於西醫的治療觀點,骨刺中醫會採辯證論治的內外調理方式,透過膏藥外敷療法,刺激病灶部位的氣血循環,將發炎物質排出,降低體內肌筋膜間的壓力,再輔以針灸和推拿,將關節錯位回復到正常位置,同時內服依據患者體質調製的中藥,為患者補腎氣、促進全身氣血循環,並減輕痠痛麻感,緩解骨刺不適症狀,無需開刀也不會影響到日常生活品質。

根據臨床治療統計,骨刺患者在接受中醫治療約2周後就會有明顯改善,若為嚴重頸椎骨刺,雖然無法完全使增生的硬骨消失,但可以透過外貼療法減少組織發炎,減緩神經壓迫的疼痛及種種不適感。如果欲改善骨刺所帶來的不適感,不妨至骨刺中醫新北地區的診所,包括新莊、板橋、泰山、迴龍或蘆洲等地,進行骨刺治療。

此外,張賜興醫師建議,長期低頭滑手機或長時間盯著電腦螢幕工作的上班族,每半小時就應休息5至10分鐘,可搭配放鬆頭頸部的活動,將頭往後仰、收下巴,並將頭部左右轉動,藉此舒緩肩頸的肌肉,並且留意站姿和坐姿端正,以免因姿勢不良而導致骨刺形成。

其他治療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