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罕病小腦萎縮症又稱企鵝家族 及早發現中醫治療有希望

媒體報導, 最新消息

【NOW健康 楊芷晴/新北報導】脊髓小腦共濟失調萎縮症(Spinocerebellar Ataxia, SCA)又稱小腦萎縮症,屬於罕見疾病,是一種顯性遺傳性神經疾病,遺傳機率約達50%,是神經系統退化性疾病,其病理是小腦、脊髓、腦幹之退化萎縮所致。小腦萎縮症患者會出現運動和協調功能障礙,佑德中醫診所院長張賜興醫師指出,若未積極治療,患者通常在2至5年內會喪失行走能力。西醫對此疾病以維持治療為主;中醫則提供由內而外的對症治療,對於輕中度患者,能達到明顯的改善。


小腦萎縮症又稱企鵝家族 病程發展漸進性且各階段症狀不同


張賜興醫師說明,小腦萎縮症的成因可分為先天與後天,先天因素與遺傳基因有關;後天因素像是病毒感染、免疫缺陷、生化酶缺乏、DNA修復異常以及營養不良,另外,還有疫苗注射副作用、開刀或車禍失血過度,抑或是氣血太過衰弱,低血壓、眩暈,都可能引起小腦萎縮的症狀。


至於發病年齡從20到60、70歲都有,其中又以40、50歲發作居多,通常年輕時發病主要是因為先天遺傳因素,若再加上後天生活作息嚴重失調、熬夜過度、飲食習慣不佳等則會觸發提早發病。


罹患小腦萎縮通常步態搖晃異常,又稱為「企鵝家族」,此種疾病為漸進性發展,罹病前期偏向眩暈跟平衡感異常;中期走路容易跌倒、飲食容易嗆到,甚至寫字歪七扭八、愈寫愈小字,講話結巴、咬字構音不清,走路無法走一直線。另外,也有患者有空間壓迫感或人群恐懼症,由於眩暈走路會晃動,無形中缺乏安全感。後期則無法行動,臥病在床,可能伴隨著眼球震顫,眼珠轉動異常現象,肌肉痙攣,肌張力不全,肢體僵硬,動作緩慢,無法清楚表達言語及心中意願。


目前西醫針對小腦萎縮症多採取維生素E和Q10等支持性保守療法或採取控制症狀治療。對於治療小腦萎縮症擁有豐富經驗的張賜興醫師,目前收治10來位輕中度症狀小腦萎縮患者,且持續接受中醫治療中,每位患者都有進步,且症狀明顯改善。不過,若是病情後期如臥床重症患者,即便採取中醫治療也會是一大挑戰。


58歲婦人罹患小腦萎縮 中醫治療半年恢復佳連同改善飛蚊症


中醫理論認為,小腦萎縮主要是指氣血過度虛弱、腦脊髓液無法正常循環供應到小腦部位,久而久之就出現萎縮及功能退化。中醫治療方式包括藥物、針刺、艾灸、推拿、整椎、拔罐、滑罐、電療、光療、小針刀等綜合療法,多管齊下。


針刺和溫灸併施,施以百會、風池、風府、天柱、合谷、血海、陽陵泉、足三里及太谿……等穴位,可通行經絡、溫通氣血;藥物則以大補氣血、祛痰濁、補腎精、腎陽及腎陰,促進氣血循環恢復正常。至於推拿拔罐則是促進氣血的循環加速。針對頸椎、脊椎、背部和腰部進行整體骨架、肌肉筋膜調整,另外,還會配合小針刀和電療,視患者病況給予適當治療。


中醫觀點認為,腦部的營養來源於腎精。骨髓、脊髓和腦髓相通,皆由腎精所化生。《黃帝內經》提到:「腎主骨,生髓,通於腦」。腎氣足,則精力充沛、耳聰目明、思維敏捷、動作靈巧。而髓由腎精所化生,與腦相通,有充養骨骼、補益腦髓的功能。《黃帝內經》記載:「腦為髓之海」。《靈樞.海論》指出:「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


而在《素問.靈蘭密典論》也記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神明泛指心主宰身體各部位自然正常運作的機轉以及一切精神意識思維活動。若以現代醫學角度來看能清楚理解,心主血脈,血液須依靠心臟的推動以便順利於全身流動;心臟負責將血液營養物質輸送供應顱腔腦部,也跟小腦萎縮症有關。


張賜興醫師解釋,腎為先天之本,而腦為髓海,腎主骨生髓。中醫認為小腦萎縮是先天腎精不足與後天氣血虛耗過度所致。脾胃為後天之本,藉由藥物調理脾胃,填補先天之腎精才能讓營養獲得吸收、為身體所用,進而改善小腦萎縮之狀況。


有1名58歲婦人,去年7月發病,出現頭暈目眩、平衡感異常、睡眠差、多夢等情形,每天只睡4、5個小時,合併有腸胃脹氣,消化不良、膽固醇過高、工作壓力大,鼻子過敏、黑眼圈很重,又有眼酸澀、飛蚊症,同時伴有頸椎間盤和腰椎椎間盤狹窄,手腳麻木,整天感覺暈暈累累的,頭重腳輕,走路不穩,經問診後發現年輕時氣血虛弱,導致45歲就提早停經。


發病後四處就醫檢查,最後才確診為小腦萎縮,經過介紹,去年9月來尋求張賜興醫師治療,直至今年2月整體不舒服狀況自覺已恢復9成,治療頻率從原本1週治療4次到今年1月開始減為1週治療1次即可,連帶飛蚊症也感覺好了6成,目前持續治療觀察中。


治療小腦萎縮須保持耐心 生活中出現這些症狀應提高警覺


小腦萎縮治療需要較長時間來治療,無法速見療效,治療方式每個月都須再評估調整,張賜興醫師強調,病情愈重,給予的藥物劑量可能會加重,治療時間也會拉長。因此,患者不應過度心急,必須有耐心和時間來調理身體。中醫治療小腦萎縮不只能夠維持現狀,讓患者能繼續行走、不要惡化是基本要求,進而尋求更大的症狀改善,是醫病共同挑戰的目標。


張賜興醫師提醒,不論是在治療期間或是身體健康狀態良好時,順天應時,睡好覺是首要順位,常做日光浴,多吸收太陽陽氣,赤足踩地接地氣,可釋放體內靜電,都能有效幫助神經元自行修復,日常少吃麵包、甜點、蛋糕等發酵類、醃漬類、過度加工類食物,生冷飲食應控制以免傷及脾胃。當出現咬字不清、容易跌倒、容易嗆到,走路搖晃、走路不穩、寫字不順等其中1、2個症狀時,建議進一步就醫檢查,確認病因,及早治療。


# 首圖來源/Freepik

最新文章

相關文章